艺苑百家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正文

李氏南宫碑体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盛赞书法泰斗李守诚

更新时间:2016-01-07 15:19:27点击次数:1505次字号:T|T


  核心提示:书法泰斗李守城先生(资料图)在当代书坛,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南宫碑书法流派时,自然会聚焦集南宫碑书法之大成者,李氏南宫碑体的创始人李守诚先生。就是这位承前启后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书家,把历经三个世纪,一百多年来一直处于徘徊的流派,从桎梏中解放出来,推向了新的境界,为这个时代和书法史留下了具有独特风貌和强烈艺...

 

    在当代书坛,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南宫碑书法流派时,自然会聚焦集南宫碑书法之大成者,李氏南宫碑体的创始人李守诚先生。就是这位承前启后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书家,把历经三个世纪,一百多年来一直处于徘徊的流派,从桎梏中解放出来,推向了新的境界,为这个时代和书法史留下了具有独特风貌和强烈艺术生命的书体——李氏南宫碑体。



    凤凰生活周刊隆重推出对李守诚及李氏南宫碑体的报道
 
    南宫碑书法为清末书坛泰斗张裕钊所创,被康有为称为:“千年以来无以比。”这一流派主要分中国和日本两大脉系。
 
    在国内流派中,代代相传,从无间断,繁荣壮大的当首推邯郸支派。从张裕钊到王洪钧;从王洪钧到弟子李鹤亭、卢相之、齐仰韶、王鸣岗;从李鹤亭到李守诚、王乐同、胡桂林、梁泽、赵锡友、李守文等;从李守诚、王乐同到他们的众多弟子。南宫碑书法的传承井然有序,脉络相接,代代弘扬。在这片热土上,百年传承,百年影响,百姓们耳濡目染都能说出南宫碑体的主要特征——内圆外方,以知之为达兴。南宫碑体浸入了人们的精神潜质,成为了人们濡染其间的精神家园。
 

    张裕钊的南宫碑体主要分楷书和行书两大部分,他的楷书成就毋庸置疑,但行书却颇遭人指摘。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评张裕钊“仅能作楷,稍兼行势,便觉项强”。我们在细观张裕钊南宫碑体行书时,亦有同憾。如其三寸以上的行书总给人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对联和条幅行书作品伸不开腿脚。李氏南宫碑体保留了南宫碑内圆外方的基本特点,楷书雄浑深远,行书浑涵宕逸,其主要审美特征与南宫碑体有着明显的区别:阴阳协调,贵和尚中。表现在刚与柔、圆与方调和平衡,圆而且方,方而复圆,刚柔相济,会于中和,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其创新处如下:


 
(一)笔法:筋丰气厚。前人南宫碑体线条骨健而筋少,线条行进中整齐划一;李氏南宫碑体的线条雄强深厚,线条行进中富于变化,如顿挫行进,飞白穿插,使线条格外丰厚饱满,浮雕感很强。
(二)结体:雄浑端庄。前人南宫碑体结体颀长,中宫内敛,李氏南宫碑体的结体,弧形拱出,凝重外张,浑厚与雍容相协,器宇轩昂、颇具庙堂气象。
(三)墨法:飞白间出。前人南宫碑体的墨法乌黑,虽有涨墨,但少有飞白和枯墨。李氏南宫碑体则墨法灵动,汲取了历史上的多种墨法,时有飞白,虚实相应,吐纳自然。
(四)行书:气韵流动,呼应超然。前人南宫碑体在中堂、条屏等品式的创作中,缺乏流畅感,李氏南宫碑体一改南宫碑几乎字字独立,大小一致的布局,变为大小穿插,连带自然,从容舒缓的风格。把南宫碑不擅长的品式,发展为蓬勃开阔、流水行云般的艺术样式。

(五)榜书:气象恢宏,苍茂沉雄。前人南宫碑体榜书线条瘦硬,结体单薄,李氏南宫碑体榜书则线条浑厚,结体雍裕,在整体气韵上,宽博雄深,愈大愈壮。


 

    书法史的本质是生成和发展,历史上书家师前人而化者俯拾皆是。柳公权学颜真卿化丰筋为骨健,遂有“颜筋柳骨”之说;钱南园学颜真卿,结体虽出鲁公,而特多新意。我们认真审视张裕钊南宫碑体与李氏南宫碑体,从线条和气韵上完全可称为:“张骨李筋”。从书法根基上看,一为欧体一为颜体,一为内敛一为外张。李氏南宫碑体也是在长期濡染南宫碑体和其它书体的基础上,自然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变形,为出新而出新,而是符合书法发展规律的一种自然之升华,展现了更为宽博的审美视野,构建起了更加自由的抒情功能。美学家、书法理论家郗吉堂谈到李守诚先生时说:“他以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博观约取,摄精撷华,结构了文化底蕴厚重和时代美感强烈的李氏南宫碑体,以此确定了他在书史上的地位。守诚先生的李氏南宫碑体,脱胎于张裕钊的南宫碑体,但他的结构、他的笔法、他的文化寄托与审美导向,他的历史感受与时代感觉,已不再是张裕钊和他的南宫碑体所拥有和所能包容得了的。当然,继承是有的,但继承中有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这种继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用时代的、现实的感觉与感受力去消融历史文化存在,创造新的文化存在。” 2014年1月李守诚从事书法艺术80周年座谈会召开,河北省书协在贺信中评价道“李守诚先生是我省老一辈书法家,立足碑学,成就卓著,德艺双馨,是研究南宫碑的重要领军人物。其书法线条雄浑,结体端庄,极富正大的庙堂气象,所创的‘李氏南宫碑体’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老书法根基庄宏深缜,楷书清迥拔俗,超迈时流;魏碑俊逸凌云,疏拓灵奇;小楷弃滓存精,字字珠玑;行书深蓄古风,在颜体的基础上,浑融黄庭坚和何绍基,练金成液,形成了自家之风神,耐人寻味。这种多向度的成就,滋养了李氏南宫碑体。在其近七十年的书法教育生涯中,他不囿门户,坚持“不分南北,不主一家,融会贯通,别开新境”的思想,广泛普及书法艺术,深深影响了几代人,既营造了“金字塔”的基础,又培养了一大批的尖子人才,他的众多弟子继承并传承发展着李氏南宫碑体。


 
    李老淡泊胸襟,虚怀若谷,待人以礼,蔼然仁者,人品有口皆碑,佳话广泛传诵。李老的一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百味人生浸蓄融化在他的笔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李老迎来了艺术顿变的春天,李氏南宫碑体成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李老自六十岁后书法风格的形成,至今九十一岁仍临池不缀,孜孜以求,不断充实和完善书艺风格,愈老愈厚,平和简远,浑涵博大,风韵淹雅。从中我们可窥见他那执着的、和善的、深沉的、普世光芒的灵魂,先生之李氏南宫碑体雅俗共赏,既具有普遍性和人间性,又蕴藏者深深的意义和境界,他承载着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给予,必定会为未来留下恒定久远的光辉。 (李清娟)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