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声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百姓心声 > 正文

四川峨边五渡镇双凤村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更新时间:2015-01-29 12:45:11点击次数:1564次字号:T|T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赵厚) 201412月,我荣幸地被组织安排到优秀干部递进班学习,结合五渡镇具体工作实际,我将双凤村新农村建设作为调研课题。为此,我先后利用近一周时间,走访村组、干部,深入农家院坝对双凤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一、双凤村新农村建设现状

 

五渡镇双凤村位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峨边东大门的东南部,与乐山市沙湾区一河之隔,距峨边县城58公里。全村现辖14个村民小组,308户,总人口1504人,其中:彝族户46188人;现有耕地49.36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9.36公顷。林地面积1.8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38万亩。

 

近年来,双凤村在自治县委、县政府和五渡镇党委、 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一)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双凤村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以农牧产业发展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农林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发展为辅。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产品种植、畜牧产业养殖、林竹产品种植和初加工等,2014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33元。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推广良种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201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7.8公顷,粮食产量695.4吨,人均有粮462公斤。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畜牧生产主要以养猪业和养牛业为主,依托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2014年底存栏牛117头,马38头,猪1566头,羊224只,小家禽3724只。全年出栏肉猪3525头,牛155头,羊231只,小家禽1735只。从目前养殖模式上看,主要以家庭散养和传统养殖为主,规模养殖较零星,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产品附加值低。现有养猪大户6户,其中:野猪特色养殖场1户。三是林竹产业发展。该村利用雨水充沛自然条件,村两委积极引导群众植树造林,宜林荒山上到处栽植了家杉、柳杉、巨桉、椿树、茨竹、苦竹、牛尾竹等经济林竹作物。境内群众自筹资金兴办了木材加工厂、竹纤维加工厂,对原材料进行精深加工,增加了林农收入。四是引导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2014年,全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132人,创收26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755元。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市投资促进局下派双凤村第一书记组织协调、县级各部门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双凤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先后组织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彝家新寨建设、农网改造等惠民项目。双凤村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加宽错车道65个,荒草地整理15.58亩,改扩砼田间道11841.24米,新建100立方米蓄水池6口,水田整理658.75亩,埋设直径400涵管520米,直径800涵管215米,计173处,建设1米宽生产路281.42,全村灌溉堰渠3.6公里,已硬化维修3公里;新建安装1100立方的饮用水净化站和990立方米的蓄水池,基本解决了全村14个村民小组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2014年已全面双凤村彝家新寨建设新建58户,改建58户,新建沼气池58口,群众用上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建设联户路14.6公里,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95%以上的农户住上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优化了群众的居住环境.

 

同时,该村硬化了通村、通组公路,联户路已全部联通延伸到农户。机耕道连接到大宗地块,集中连片农田里新修了U型灌溉堰渠和蓄水池,满足灌溉需求,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群众基本用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2014年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全村100%农户已用上了安全稳定放心电;95%农户用上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每家每户都安装卫星电视接收机,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宽带网络工程正在实施中……。目前,不少村民家中有摩托车、手机、冰箱、 电脑等高档家用电器,少数家庭还有购买小汽车和空调。

 

(三)教育文化不断发展。双凤村现用1所小学,有教职工14名(含1名幼儿园教师),学生91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小学达100%,农村人口具有初中文化及以上文化程度达8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达90%以上;计划生育率达90%。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近年来,引进夹江时代职业技能学校到该村开展厨师、操作电工、电焊工等技能培训4期,培训合格农村技能型人才200余人次。

 

(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先后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发展规模养牛大户1户,野猪养殖基地1个,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种养殖100余户;引进业主发展牛膝、白术黄连等中药材种植2000亩,发展林竹精深加工企业2个,对辖区内和周边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提供产品附加值;栽植改造速生丰产林和残次林5000余亩,发展苦笋、牛尾竹等经济林木2500余亩等。

 

(五)新生活方式不断形成。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两委增添措施,满足群众物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一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近来来,建立了村委会活动室,配齐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设备和体育活动器材,村民晚饭后,大家不约而同到村委会活动场地,跳起坝坝舞。二是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为载体,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以“八荣八耻”、“三严三实”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三是开展乡风文明和环境卫生整治评比活动。制定了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评比活动,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做到村容村貌整洁,农家院坝干净卫生。

 

(六)村两委班子活力不断增强。现任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按照“公推直选”选举产生,班子成员年轻、文化程度较高,凝聚力、执行力较好,为民服务意识较强,群众比较满意。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村民议事制度,凡涉及到村内重大事务和重大决策,都能及时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坚持“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原则 ,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村里的每一件事办好。

落实村财镇管工作,发挥村民理财小组作用,定期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审核,实行村务公开。每年开展一次村干部民主测评工作,先由村干部述职,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对所有村干进行满意度测评, 并在政务、村务公开栏公开,在党员、村民代表会上予以通报。

 

二、双凤村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一)群众存在认识上误区。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应该完全由政府出资建设,存在“等”、“靠”、“ 要”的思想。从而影响了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群众增收措施较少。双凤村农业发展属于粗放型生产,产品附加值利用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群众外出务工,技能型人才少。农产品加工处于初加工状态,利用率低。一家一户零散种植,规模经营效果差,加之生产种植成本高,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三)群众增收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强,“小富即安”的思想,制约经济发展,缺乏干事创业精神。同时,对农业新技术推广认识、新种养技术掌握减少,靠以往经验办事,对各种培训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致富手段和能力。

 

(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较少办公经费或村组干部自行负担来维持,村两委的凝聚力、执行力随之减弱。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双凤村的具体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营造新农村建设宣传氛围。要通过召开村组干部、户长会,政务、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义、标准和要求,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 管理者和维护者, 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等、靠、要”思想和依赖心理。

 

(二)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矿产品、林竹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实施农民群众种养殖新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围绕资源优势,发展一批带动面广、辐射力强、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镇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增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村民自觉加大投入。由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下达建设任务。在资金的筹集上,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投入,重点用在农村教育、卫生、交通、 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上。要用足用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土地整理、土地置换政策,盘活一部分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鼓励群众自主投入新村建设。

 

(四)引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五)发挥基层组织引领作用。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途径,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镇、村干积极配合,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逐步推进。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