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声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百姓心声 > 正文

万丈村寨话“山神”

更新时间:2015-10-16 14:42:27点击次数:991次字号:T|T


 

———记贵州省黄平县野洞河镇万丈村党支部书记王大伦

 

 


图为王大伦支局日常坐镇村办公室为群众理事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罗迈  廖尚刚)王大伦,19533月出生,中共党员,黄平县野洞河镇万丈村党支部书记。

 

在碧水青山,锦绣田园,神奇秀丽的野洞河腹地,距县城北8公里的地方,镶嵌着一块土肥水美,素有“野洞河粮仓”盛名的万丈村,每天一大早,住在村委会隔壁的村民们总能准时听到村办公室里传来“嘎吱”的开门声——这就是村支书王大伦准时“上班”的声音。

多少个春去秋来、寒暑往复,王大伦总是到这里准时准点办公的。

 

1996年,王大伦正式走马上任万丈村支书,至今已有19个年头,在十数年如一日的工作中,王大伦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村民口中的好支书。

 

强班子,做好村干

 

村干部是我国电基层的“官”,他是城乡沟通的桥梁,上传下达,把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当前形势带到群众中去,其对村寨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大伦1996年被村民推选上支部书记这个“位子”后,他就开始琢磨如何带好村班子队伍,因为如果村里没有一支好的干部团队,基层堡垒作用就就不能发挥出来,就不是全心合意为人民服务的村级组织。为了万丈村的建设和发展,王大伦在上任伊始,就在这方面花尽了心思。一方面广泛查阅资料和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借鉴其他地区优秀村干团队的经验,一方面又结合实际在村里制定了各种治村制度和工作思路。在王大伦的殚精竭虑中,家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在思考第二天工作的同时,又不断总结一天的工作得失。在不断的探索中,一个个使村两委组织队伍建设思路逐渐明晰起来。王大伦首先认为,一个村的发展首先要团结,这种团结不但是村两委的团结,而且是整个村的团结。只有团结,工作才能高效,才能生产力。其次要不断学习,固步自封就会落后,村寨建设就不能与时俱进。最后也要敢于牺牲,这种牺牲就是舍小家顾大众的付出,只有不与民争利,事事以百姓为先,才是一个好村干。

 

再三斟酌下,王大伦立即召集村干班子会议,他把自己的想法逐项列举出来,村干们本身就来自基层,了解百姓心中所想,对王大伦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思路纷纷表示赞同。会上由此建立了村干部每月组织一次学习会,村干每人每月总结一月来的工作得失,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等等。这为村两委今后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寻水源,“五顾茅庐”

 

村干队伍的思想齐刷刷地统一后,要把万丈村建设好,王大伦认为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打牢,否则一切都死镜花水月和空中楼阁。这时候,摆在王大伦面前的是解决村民饮用水的问题,万丈村位于黄平县西部,由于喀斯特的地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村里的田地经常遭受干旱的困扰。过去的老人常常抱怨说“这里的山神不管水。”王大伦就从来不相信这些传言,认为解决了水就是“山神”。因此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水源,为这里的群众和田地解渴。为了解决长期以来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他收集了野洞河大量的地质资料,他只身一人到处寻找水源,脚印遍及了万丈村辖区内及周边的所有的山地。皇天不负苦心人,王大伦终于在邻近老王屯村的龙滩,找到了一股清澈甘甜、汩汩不息的泉水。

 

水源是找到了,可是新的问题出来了,水源引用涉及跨村问题,想要从该村引水过来,需经征得老王屯村两委和当地群众的同意,否则村民“解渴”问题无法实现。事情刻不容缓,王大伦支书立即找到老王屯村两委,就引用水源进行沟通。可事与愿违,老王屯村为了保水护田,根本不同意把村里水源让给外人。王大伦在老王屯村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悻悻而回。

回到村里,看着村民一个个渴望的眼神,王大伦只说了一句“等我好消息”就径直回家了。他在引水问题上已下了死心,无论有多大阻力都必须解决。苦思良久,王大伦决心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之法,三次不行就三十次、三百次,无论如何必须把这股“金水”引进村来。但是也不能只顾自己一方,必须尽可能的把引水的益处与老王屯村共享甚至辐射到相邻的村。

就这样,王大伦成了老王屯村两委的常客,只要自己有空或是打听到对方村干有空闲时间,哪怕是夜晚,王大伦也带着自己方案,并拎上2斤烧酒就往老王屯村跑。通过5次厚着脸皮到老王屯村拜访,他的执着和诚意打动了老王屯的村民和村干部,最终双方达成了水源共享协议。这次成功引水,解决整个万丈村的村民引水难题,同时还覆盖了老王屯村的部分组民和邻村泥巴寨村的几个小组村民的饮水问题。

 

引水成功,村民们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此之前。大伦王5次赴老王屯村的艰难和苦水只有王大伦自己知道。

 

尽心力,百姓事暨自家事

 

“尽心尽力全程助贫筑暖巢,纵观上下要数万丈好支书”,这是万丈村泡沫冲吴友光搬进新家时大门上贴的一幅对联。吴友光和老伴是万丈村的“三无”老人,膝下无一儿半女,生活十分贫困,“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是吴友光老两口的生活写照。70余岁的吴老汉不仅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老两口不但风烛残年,而且长年居住的还是危房。

村级建制合并后,王大伦支书在了解本辖区百姓情况时,对这两位老人的困境十分同情,并到吴友光老人家中探望。吴老汉家的生活和环境让王大伦心痛不已。于是他积极向镇政府为吴光友争取危房改造指标,争取获得房改名额后,又协调地基和购买建材,把施工人员找到后,又动员群众义务帮忙,使吴老汉家危房得到了改建。当新房全部竣工那天,吴光友激动地请来了一名老师写下这幅满怀感激的对联。事后,吴老汉还叫老伴买来一只大公鸡,说什么都要请王大伦等人吃上这顿“感恩饭”。

 

兴经济,带群众致富

 

10年前,万丈村是一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落后的“三不通”的村寨。在王大伦的不懈的努力下,如今万丈村水、电、路、人饮等基础设施已经得到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几年来,王大伦结合本村实际,积极争取到县、乡的产业项目支持,在广袤的土地上发展种养殖业。如今,万丈村已经拥有烤烟800亩、中药材1500亩、果园1000亩、稻田养鱼50亩,这些以农为主的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看到这些经济带发展起来,王大伦下一步还打算在村里发展500亩辣椒种植,使群众从多路并进中全面实现小康的的目标。

 

万丈村正是因为能有这样一位满腔热血、勤政为民的好支书,群众才从贫困地带解脱出来。王大伦就是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为村民谋福祉中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他像那股长期滋润群众生活的龙潭之水,用甘泉般柔爱去默默地奉献着自己。这,就是群众心目中的“山神”。

 

王大化在近20年的支书工作中,用一颗朴素而实在的爱心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实实在在在事业,不但赢得了群众的口碑,而且还受到各级党委的好评,先后8次被评为“乡镇先进工作者”、“县级党建先进工作者”、“省级优秀支部书记”等称号。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