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 正文

"好教师"周宏军

更新时间:2015-03-13 15:14:27点击次数:1545次字号:T|T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在地处桂西北九万大山腹地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新合村达佑小学,工作着这样一位“扁担老师”周宏军。在达佑小学工作的42年时间里,他既是教师,也是挑夫,靠着一根扁担,来回穿梭于离乡集市40多公里的山路间,为学生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也挑起了苗山深处孩子们的希望。201412月,周宏军荣登“中国好人榜”。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周宏军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一根扁担,一个宽厚的肩膀,42年不变的坚持,诠释了他对孩子们的爱。

 

 

 

周宏军老师在给学生做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周宏军所在的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达佑教学点,地处九万大山腹地,云贵高原边缘。到这个教学点,需要从融水县城乘坐4个多小时的班车到达同练乡,再步行3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那小路对外地人来说,望而生畏,悬崖峭壁间,杂草丛生。夏天毒蛇横行,稍不留神,就会被惊吓或咬伤。从1973年起,他在这个全乡最偏僻,不通公路、不通手机信号的达佑教学点里传播知识,默默地坚守了42年。

 

1.如春燕啄泥般打造了师生共同的“家”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达佑屯没有一所学校,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还在山上放牛。

 

1973年,达佑教学点成立。作为全村惟一的初中毕业生,周宏军成了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当时月工资仅9元钱。原来的校舍已经很破烂,缺门少窗,四面透风,一到冬天,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学生在寒风中哆嗦……

 

1986年夏,他带领村民和孩子边上课边建校。学校选址半山腰上,运材料格外困难,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

 

上山撬石头,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有近一半是周宏军挑回来的。

 

  因为工钱不够,周宏军便自己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锄草地,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学校的墙壁、地板,他用木材一块一块拼装;桌凳、黑板,他亲手打造,木材不够就拿自家的顶上。就这样用了3年多的时间,一砖一瓦的建起了一座24间教室的木方教学楼。在建设期间,因为缺少资金给木工师傅结算工钱,他杀掉了自家一头留着过年能买个好价钱的大猪,用来顶替木工师傅的酬劳。

 

 

 

周宏军老师在给他的孩子们上课。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他的举动村民都看在眼里,有人问他“你家里也不容易啊,养了这么多娃仔,你的工资又低,杀了那头大猪怎么舍得哦……”,对于这类的问题,他都会笑着说:“学校的条件那么差,看着娃仔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我看在眼里,却疼在心里;这一切,也坚定了我要修缮校舍的决心。”

 

2.一根扁担重千钧,是老师亦是挑山工

 

汪洞乡地处桂西北九万大山山脉腹地,北面与贵州省榕江县及本县同练瑶族乡交界。教学点所在的达佑又是汪洞乡最偏僻的一个屯,也是全乡惟一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屯,离乡政府40公里,全是山路,急速步行,也需5个多小时;如果乘车,要从乡政府乘班车到同练乡,换摩托车在村级公路上颠簸1个小时,接着爬1个小时高耸入云的土地坳,再步行1个多小时的环山小路才能到达——耗时和步行差不多。

 

如此崎岖的山路,肩挑背扛,成了山里人运送物资的无奈选择。各种用品均靠外供的乡村学校,更是如此。

 

42年来,周宏军一直担任着3种角色:教师、挑山工和维修工。作为山里惟一的教师,周宏军每周都要到乡政府驻地,为孩子们挑回几十公斤生活学习用品。42个春秋的挑夫生涯,周宏军的满头青丝早已变成白发。

 

在陡峭的盘山小路行走,中途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爬过一个个山峰沟梁,摔爬滚打,已是家常便饭;蛇蝎伏击,亦不足为奇。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挑夫”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饿了顶着,渴了喝几口山泉水。

 

2009年,柳州市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周宏军的肩膀更不能闲了,除了平时挑学习和生活用品,每个周末都要到同练乡挑免费午餐的食材。

 

  记得一个秋季学期开学前,周宏军到汪洞乡集市购买教材、学校办公用品和自家粮食,东西加起来足有60多斤重,步行在崎岖的路上时,突然下起大雨,周老师用唯一的一张塑料薄膜把教材包得严严实实,而自家的粮食却没有什么可以拿来遮盖。由于路上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他冒雨在泥泞的山路上走了20多公里,因路面湿滑一路下来摔了好几次,自家的大米也因雨水浸泡不断的渗出白色米汁,最后回到学校时已是掌灯时分。

 

 

 

周宏军在同练乡集市上为学生采购午餐食材。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3.教了三辈人  就图后代不再吃不识字的亏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河北当过兵的周宏军是达佑屯里惟一有文化且见过世面的人。那个年代,达佑屯里130多人,绝大多数别说到外省,就连融水县城也少有人能去过。他在部队里写信回家,全屯的人都得到四里八乡找识字的人来念。

 

“不识字苦啊,就算用脚板走到汪洞乡,不识字也不晓得坐哪趟车能到县城,出门买东西也不会算数,人家找补多少钱就只好拿多少。”

 

19733月,达佑屯开始成立教学点。山里的条件太苦,没有老师愿意进来,乡教育办的领导找到全屯唯一初中毕业的周宏军,说:“你来教娃崽读书吧!”

 

看着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仍在山上放牛、在草垛上嬉戏,周宏军痛快地说:“行!”

 

周宏军从此开始了当时每月9元的代课教师生涯。

 

对家境贫寒的孩子,周宏军捧着用微薄工资买来的书本找上门,有顽劣惯了的孩童不愿进课堂,吃够睁眼瞎苦的父母就会鞭抽棍打地将孩子轰进教学点。很快,连周宏军称为叔叔辈的人也走进了课堂。

 

“我教了三辈人了,就图咱屯里的后代不再吃不识字的亏。”如今,周宏军最早的一批学生都已经当了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又将孙辈交到周宏军手中。

 

  周宏军是走出过大山的人,深知有文化与没文化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将改变达佑屯面貌的希望寄托在简陋的教学点上。“爱是一杯甘甜的美酒,我甘愿把它献给我的学生。”周宏军这样说。

 

 

 

周宏军在课余时间里跟他的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2006年春季学期期间,一名名叫符涛的学生右小腿出现无名红肿,当时肿得跟小布袋一样,痛得寸步难行,由于符涛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个子小背不动他,周宏军主动担起背孩子上学和送孩子回家的任务。这样坚持了20多天后,符涛的父亲赶了回家要接孩子到融水县医院进行治疗,符涛因为不想落课也不舍得离开周老师,拒绝到县医院进行治疗,周宏军就安慰他:“孩子,去治病吧,你落下的课回来我给你补上,既然你舍不得周老师就要听老师的话,到了医院勇敢的配合医生治疗,腿好了以后就能回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老师身上只带20元,留给你,到时候买本你自己爱看的书。”符涛的父母都哽咽着对周老师说:“太……太感谢您了!”

 

无论家里农活有多么忙,也从来不旷课缺课,而且认真做每节课的备课工作。有特殊情况需要停课时,周宏军都利用周末将课补回来。40年来达佑的老百姓们都给了周老师极大的赞扬和肯定。

 

  虽然在信息闭塞、条件简陋的学校任教,但周宏军仍然坚持学习,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坚持订阅各类报刊、杂志充实自己的学识,在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虽在最偏最苦的学校任教,周宏军却是全乡教师的榜样。他的学生有4人考上重点中学,3人考上大学,他也4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并被评为柳州市优秀乡村教师和自治区优秀乡村教师。

 

4.“要是我也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啊?”

 

周宏军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自从1987年他妹妹和妹夫因病相继离开人世后,他把妹妹家的4个孩子都接过来抚养,6个人的家庭一下变成了10个人的大家庭。仅靠周宏军微薄的工资养着10个人,送4个孩子读书,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周宏军曾说过:“工作再累我不怕,我更担心的是自己退休后没有新的老师来接班,达佑教学点撤销了,学生不愿到外面读书,变成新文盲。”他那种孜孜不倦,为学生倾注毕生精力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

 

 

 

周宏军在为孩子们准备午餐。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柳州站    

 

由于教学点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先后来过7位教师,可是来一个走一个。一直到了2001年学生减少到了只有两个班时,最后的一个外地教师调走了,周老师为了屯里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一个人默默的坚守在达佑小学。他不走,不是没有机会。2006年,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调他到乡里,但他主动请求留下,他的担心是,学生去最近的同练乡小学都有20多公里,路途遥远,不安全。“娃儿的前程,耽误不得!”周宏军说:“我是本地人,要是我也走了,谁还来啊?” 

 

在周宏军心中,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从来不“旷课”,他说:“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

 

  周宏军快要退休了,他说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希望在退休前,学校能有一根旗杆、一面五星红旗,好领着孩子们像样地升一次国旗,唱一次有奏乐的国歌,做一次有音乐的广播体操……

 

   (本网根据《爱岗敬业 倾注满腔热情》、《用扁担挑起一所学校——记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教师周宏军》、《“挑夫”教师的“长征”:一根扁担撑起一座学校》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柳州站提供部分素材)

 

【编辑点评】

 

翻过几座坡,踏过道道坎,趟过几条河……巍巍大山,仍压在眼前,看不到尽头。如果说读书是大山孩子的唯一希望,他就是点亮希望的一盏明灯。

 

  这就是那个一根扁担、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42年行程7万多公里——相当于6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两圈的人。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深谷穷尽青春年华的人。一个人,一根扁担,一条路,都是为了一群孩子。周宏军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灯塔,在背后为他们默默照亮前路,静静地燃烧着自己。

 

(来源:中国文明网)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