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 正文

航天青年打造天空“千里眼” 助力“天问一号”落火

更新时间:2021-05-28 13:25:07点击次数:31186次字号:T|T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跨越3.2亿公里的距离,留下了中国人特有的印记。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中,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相控阵敏感器承担了距离和速度测量的重任,助力探测器实现“软着陆”这一关键步骤,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继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六战六捷”的战绩之后,25所自主研发的相控阵着陆测量雷达,再一次亮相太空。以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研制团队为班底,在相控阵敏感器总工程师孙武的带领下,25所开拓空间探测载荷的新领域。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火星着陆相控阵敏感器研制团队。

5月15日,在指挥大厅听到宣布任务成功的那一刻,孙武感慨万千,“五年的拼搏,团队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回首五年前接到任务的时候,他有些紧张,更多地是兴奋,“这又是一场硬仗,这次我们要用和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不一样的打法了,上点新思路,玩点新技术。”

相控阵敏感器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它安装在火星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的下方,作用范围达十几千米,和其他不同原理的测量敏感器一起,密切配合,“接力”引导航天器平安落地。

相控阵敏感器在航天器进入火星大气后,距火星表面约 7km高度时开始工作,持续提供相对于火星表面多个方向的距离、速度数据,用于航天器的减速、悬停和软着陆控制,直至着陆巡视器降落至火星表面约5米处。

“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孙武介绍,与此前的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不同,火星和地球之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十几分钟的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黑色九分钟”的旅程,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队伍很快组建起来,在孙武的带领下,他们辗转国内各地进行调研和交流,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五个城市、十几家单位,最终确定采用全新的相控阵技术方案。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就意味着要逄山开路,遇水搭桥。从大的技术路线到小的技术细节,面对研制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团队如上阵杀敌的勇士,所向披靡,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一路攻关。

回顾研制历程,充满了团队拼搏的故事,在实验室、调试间和外场试验线,处处留下顽强拼搏的身影。

今年37岁的刘佳,是这个项目的主任设计师。在2020年3月国内疫情形势异常严峻的时期,他毅然选择踏上了发射场的保驾之路,逆向而行,第一时间入驻试验场。

徐秋锋是相控阵着陆雷达团队一名80后设计师,承担了雷达最核心的算法设计。“一个腼腆、踏实的拼命专家”,一直是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五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过假期。

由于常年紧盯电脑屏幕,他的眼镜越来越厚,十几年积累下来,眼睛不堪重负,在2020年突发了疾病。住院的徐秋锋心心念念着完成了一半的算法仿真,每一天都如坐针毡,手术后仅一周,他就带着眼罩投入到工作中,继续和团队并肩战斗。

网络上有个很火的段子,“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太阳吗?”队员们常常开玩笑说,“徐秋锋见过,而且经常见,因为那个时间点他还通常在仿真。”

另一名80后设计师贾学振负责了整个雷达系统的试验工作,回忆起研制过程,他印象最深的是-次外场高塔试验。

当时正值寒冬时分,在高塔上,工厂里排出的焦煤燃烧的味道刺鼻,混合着试验场墙外养牛的酒糟味道、粪尿味道,让试验队员好不“精神”。北风凛冽,寒风穿透棉衣吹到骨头里,队员们不得不拿出吹热缩套管的热吹风,短暂地暖和一下冻僵的手指和脚底板,一刻也不停歇。

身着印有“中国航天科工”字样红色队服的他们,宛如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鲜艳夺目。试验撤场前,几位试验队员在塔顶拍照留念,大家一边搓着手-边说:“这辈子再也不想来这里了。”但实际情况是,这句话说了至少三次。

“拼命三娘”李珍珍是团队中最年轻的女设计师,但在项目组里却从未享受过任何“优待”。瘦弱的身形和她爆发出的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设备太沉了,估计得有60斤,我去拉个平板车把它送到隔壁试验室。”“来不及了,那边急用。”李珍珍搬起设备就走了。

相控阵敏感器是“90”后设计师陈枭煜工作以来参加的第一个项目。第一次参加试验,正值寒冬,试验最高飞行高度为海拔5000米,舱内气压差不多只有地面的一半,陈枭煜毫不犹豫地上了飞机,真实感受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反光看不清屏幕,赶紧俯身上前遮一下光看看数据是否依旧正常,困了晕了,赶紧吸一口氧气保持清醒。

临近执行任务的那段日子,他忙碌又兴奋。“产品采用了全新的相控阵体制,每项试验它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相信它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迎接这次火星任务。”

体制越新,带来的难度也就越大。“科技创新这条路,一定会有坎坷,但必须要坚持走。”孙武说,2016年项目成立,相控阵敏感器团队当即组建了总体、调度、组合、工艺、结构、可靠性、物资、质量等突击分队,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协同集智攻关,从纵向和横向覆盖产品的各个研制环节,按时、保质、保量的高效完成了多轮产品的设计和研制,通过了直升机挂飞试验、外场扬尘试验、悬停点火试验等十余项试验的验证,并圆满完成任务。

立项时间晚,产品技术新。25所这支平均年龄仅为35岁的年轻团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打造出了高科技、硬质量的“航天精品”,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