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食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从黄平县古埂梯田中探源原始农耕和古人造田的科学思维

更新时间:2015-10-16 14:48:04点击次数:913次字号:T|T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廖尚刚)从卫星遥感上,在贵州省十万大山深处黔东南北部山区里,我们极容易看到一片片鳞次栉比的石埂梯田。这由此引起了许多农业专家和考古学家的兴趣。

 

贵州省黄平县是一个悠久的山区农业县份。过去,人们在刀耕火种中逐渐引进了水稻,使稻作文化得到了逐渐推广,人们才从咽野菜、啃粗粮上过度到种田地、吃米饭的细腻生活。

 

开始时,人们所开垦的阡陌稻田并不大,只是在一些渗冒地下水的地方因陋就简刨平加埂,即成田种稻。在黄平县真正修造成连片梯田或大宗田块的是从宋朝才开始。这些规模庞大的田地绝大多数均为朝庭军队开造。如宋绍兴六年(1136年),驻扎在黄平一带的官兵于清水江、舞阳河等沿岸募调弓弩手造田,以满足军用。部队在屯田时,经常因侵占部落土地而经常与当地族人发生矛盾。对此,宋宝佑五年(1257年)1128日,朝庭命令在黄平屯兵和造田的军士严禁以武力镇压土民,以失民心。到了明朝,黄平县屯田活动已达到顶峰。明洪武十九年(1387年)1223日,驻扎在黄平、五开等卫官军为了解民供之困,朝庭颁令屯田自食。次年9月,还调配两万头耕牛给诸军屯种。

 

历史以来,朝庭屯兵驻军喜欢于高山之颠的平川草场。一方面可防御来犯之敌,另一方面还依靠草场供养马匹。如黄平县境内的新州、黄飘与重安之间大小冷坪山和嫁娘坡.纸房的轿顶山、旧州的十万营、谷陇的大高山、重安江畔的罗裙坡等,均为古时朝庭驻军和屯兵的地方。各个山顶是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草地,而山下却是无人开垦的闲地和荒野。为了解决部队粮草,军队一边练兵打仗,一边开荒造田。在屯田中,有石块的地方,就将斜坡砌成梯块,以防洪抗旱,除涝保水。无石块的地方,就将平地开成阡陌耕种。过去,除了部队屯田外,老百姓造田也是靠雇佣大量的劳力来完成的。如,雇主每天给雇工包吃外,每人的酬劳是3碗大米(方形术碗,每碗0.4公斤左右)。但雇用的劳工必须是吃得饭、干得动、劳力强的青壮年。许多田埂上砌筑的巨型石块往往需要数十人以生硬滚木推赶,粗绳牵拉才能完成。

 

黄平县传统的石坎梯田修造,富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如开田不是从上往下屯造,而是到自下而上依次进行。自下而上特点是:以下部为基础,不破坏上部的基坎,故田坎不容易塌方。若自上而下屯田,上面修造结束后,再于下方挖基屯田,埂基容易松动而垮塌,这也是黄平县境内石坎梯田多年来很少垮塌的内因所在。

   

在修造石坎梯田的过程中,古人有许多在防冻、防洪,排涝、防晒、防雨等技法令后人信服!

 

防冻池与稻田渔业 

 

在黄平县一些古石梯田中有个明显的特点,是把大田开耙成外高内低,内侧深挖大坑,作为稻田越冬养鱼防冻池。每个防冻池面枳约3平方米,可容纳150公斤左右的鲤鱼在池子里越冬。以重安镇半山村杨凡家烧糖坪大田为例,养鱼越冬池是选择有地下水较丰富的内侧,越冬池还用红石条与田块隔开。天气冷凌时,田鱼就从田里游入常温的防冻池内,这样就可避免了田鱼的冷伤或冻死。

 

防洪涵和防洪墙 

 

防洪涵是黄平县古人利用“凹”型的山峦地势拉直修造的田块。在修造田块前,先于田埂流水最集中的底部铺筑排洪涵道,然后再砌坎、填方、打夯成田。修建防洪涵的工程量虽然较大,但田块开造结束后,无论山洪如何泛滥,在防洪涵洞的排泄下,田块定能固若金汤,不受洪水和涝灾的破坏;防洪墙主要是修筑于田块的临沟田头。凡田头有沟壑的地方,人们都要修筑有防洪墙,墙下开有如碗口般大小的入水口,需用灌溉水源时,打开水闸就能正常引水灌溉。如果用不着沟水灌溉,只要有一石块盖上水口,多余的雨水就被隔开。防洪墙一方面不仅起到防洪排涝功效,而且还能阻挡泥石流和农业垃圾,确保稻田的旱涝保收。

 

避雨洞 

 

古时,农夫雨具较少,他们在上山种田过程中,由于远离寨落,为了在劳动休息时能够遮阳蔽雨,他们在屯田的过程中还于田坎下架砌一口避雨洞,这不但节约石材,而且还能给人们提供一处避雨防雹和防晒之所。如重安镇半山村寨顶上的田坎就修砌有很多这样的“防雨洞”,洞内一般都可容纳510人在里面休息、就餐。可见,先民们这些创举充分展示着过去他们在农业科技上超凡的智慧和思维。

 

悬空石梯 

 

在黄平县许多古石梯田中,由于田块面积大而长,为节约绕道的行程,古人在造田时,还选来坚硬的长条石块于田埂中部,自下而上地镶嵌成悬空石梯,方便了上、下坎作业。如在重兴、翁坪等一些高大的田埂中,这种悬空石梯比较普遍。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