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保障 > 正文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更新时间:2022-10-04 12:06:21点击次数:479433次字号:T|T

      民生经济网讯 近年来,商州区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为契机,紧紧围绕“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按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求,明确了主要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区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聚焦“双对标双五零”,率先实施镇办“八个有”和村社区“六个有”高标准多功能的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服务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起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上已进入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文化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文化政策保障不断强化。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全区18 个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286个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原有286个农家书屋基础上,打造73个文化馆图书馆村级服务点,构建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镇办综合文化站和城市书房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相继完善了5+x(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多功能厅)的配套服务职能,为分馆和基层服务点配置了图书、电脑等文化服务设施,使基层群众更好的分享文化发展成果。全区18个镇办、70%以上行政村实现广电5G网络覆盖,完成了全区18个镇办、286个行政村(社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完成了158个行政村(社区)、35620个信息点的建设,信息点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建成集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乡村舞台和文化广场11个,维修改建乡村舞台和文化广场78
个,镇村落实群众文化排练场地63个。争取中央、省级“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130万元,政府购买戏曲进乡村专项资金100余万元,确保基层18个文化服务站免费开放后的正常运转和送戏曲下乡村活动的正常开展。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32万元,为66个村配置了锣鼓、舞狮、布龙、舞蹈服装、音响等文化娱乐设施,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水平跃上新台阶。强化惠民导向,不断丰富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多措并举,推动文化阵地“强起来”,文化活动“火起来”,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乐起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按照“天天有文化活动”的要求,开展“五送一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展览、送培训和建农家书屋)活动。每年春节前夕,邀请商洛市知名书法家开展"翰墨迎新春"义写春联活动,为群众免费书写春联2000余副。指导开展区级非遗名录《紫荆鼓乐》演出,指导拉林子村开展春节社火演出。因受疫情影响,充分利用文化服务公众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先后在公众平台展播商洛原生态的民歌、山水画作品欣赏、书法作品欣赏、原创音乐作品、硬笔书法教学、皮影戏欣赏、锣鼓表演、原创歌曲欣赏、舞狮、踩高跷、商州云云、旱船、舞龙等形式的民间艺术表演及群众舞蹈表演,编辑上传20余期次,线上阅读点击达到11000余人。引导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全区现有注册登记的民间艺术团体49个,农村戏曲自乐班56个,广场舞舞蹈队69个,社火队20个,村(社区)文联2个,老年艺术协会8个,非遗皮影演出团队3个,发展群众文化志愿者34人,长期直接参与群众文化演出人员达8000余人,全年累计演出500余场次。组织城区各文艺社团每晚七点半在丹江公园梨园亭举办喜迎二十大群众文艺展演活动,累计达到40多场次,观众6000余人。2021年组织全民艺术普及直录播3场次,线上参与1275人次;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各类艺术培训40余期次,组织地域性文化艺术培训8期次1169人,才艺培训12场420人;在线场馆活动推送涉及基层6个场馆和服务点,发布信息50条;全民艺术普及线上慕课6节,参与210人次;非遗产品线上推广15个项目;广场舞培训1期236人;书法培训3期405人;舞蹈培训1期70人。区图书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等场馆对市民实行免费开放。注重文化活动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结合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创作文艺产品,根据老百姓的喜好组织文艺活动,做到“接地气、冒热气、添生气”。近年举办的地方戏曲展演、商州广场舞比赛展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文学艺术创作成果累累,依托《丹水》平台,组织各类采风交流、文学讲座、主题征文等活动,2022年,商州作者在各级各类文学期刊发表作品达到300余篇首,获得各类征文奖10余人次,《丹水》期刊年度刊载作品达200余篇首,35多万字。目前在册中、省、市、区各级作协会员达到200多人。
      公共文化惠民取得新成效。一是开展文化活动品牌评选和文化创新项目评选,大力推进品牌文化活动建设。按照“一区一品牌、一镇(办)一特色、一村(社区)一亮点”的文化品牌创建要求,充分挖掘本地乡土、历史、人文资源,每年创建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逐步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团队。着力打造商州区“周末大家唱”“鹤城文化大讲堂”,“商州书香节”,“文化大篷车--欢乐乡村行”,“百姓大舞台”“群文春晚”“文化志愿者赶大集”等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以“美丽乡村”示范村为载体,大力发掘村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精心创编一批村域民俗文艺节目,不断丰富乡村广场文化活动内涵,全面彰显商州“美丽乡村”文化特色,从这些特色活动中不断发现和培养草根文艺家。二是高雅艺术走向民间。区文工团坚持“高贵不贵、文化惠民”的理念,先后排练12个传统折子戏,组织5台折子戏专场、1台综合性晚会。2022年以来,戏曲进乡村走进腰市、北宽坪、杨斜、麻街、黑山、沙河子、牧护关、大荆等镇演出66场次,区电影放映中心直属放映队3个、农村放映队9个、放映设备12套,开展了以“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电影放映活动,年放映数字电影3432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影片送到家门口,用电影之光点亮千户万灯,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好评。三是送戏下乡助推乡村振兴主战场。组织辅导10多个业余文艺社团,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创作和排练了一批优秀的舞台剧目,深入辖区18个镇办100多个村组,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累计演出100多场次,观众达到5万多人次。四是城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社区大家乐”“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商洛花鼓及地方戏曲展演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了社区、企业、校园、广场多形态文化的蓬勃发展,基本实现“广场天天乐、场馆周周乐、社区月月乐”。五是博物馆成为商州新的文化名片。以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丰富了莲花山景区和上集村古村落的人文内涵,完成全区473处文物重新踏勘工作,建立区域文物电子地图,完成4517件套馆藏文物清点、113件古字画修裱工作,7处文物点已列为革命文物,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商州文化历史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多元连接,让参观博物馆成为生活方式,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中枢。六是农民文化活动日渐丰富。全区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助力文化扶贫,各公共文化场馆精心打造的“舞动商州”民间艺术表演、“百姓放歌?唱响商州”“商州大讲堂”“小志愿者展风采”活动已成为商州闪亮的文化名片。
       全民阅读形成新风尚。实施《商州区全民阅读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开展“书香商州?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商州区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组织开展“423世界阅读日”活动、朗诵艺术沙龙、周末亲子故事会、公益读书会等,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全民阅读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阅读的良好风尚。一是全民阅读设施更加完善。着眼于保障城乡居民公益文化服务,商州区加大投入,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图书总分馆服务体系,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速,不断提档升级。商州区图书馆馆舍总面积1640平方米,藏书近10万册,其中古籍线装图书4000余册,继投资价值68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及配套设施,建成拥有30余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目前,书库、少儿阅览室、成人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资料室、盲人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均向读者免费开放,拥有固定读者2000余人,年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建成镇(办)、村(社区)图书馆分馆(服务点)16个,不断推进全民阅读均等化。进一步方便读者就近阅读,让书香融入居民生活,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为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二是全民阅读活动更加丰富。以区文旅局为主导,充分发挥图书馆、城市书房等文化场馆主阵地作用,打造“书香商州”品牌,每个周末都有主题讲座、读书征文、诵读演讲、图书推荐、读书交流、培训体验等20多项阅读推广活动相继举办,一年比一年场次多,日常化、精准化、专业化,针对性强、效果好。在阅读推广方面,采取馆内馆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相继组织举办了“奋进新征程 阅读再出发”4.23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地方文献资料家谱展、品读国学经典、少儿科普读物赏读等线下活动,以及“最美家乡话”、“新冠”科普宣传等线上活动。邀请商洛智乐博托管中心联合举办庆“六一”文艺展演活动等。在地方文献资料传承保护方面,重新设计并印制了制作精美的收藏证,每年征集地方志、名人书法绘画、家谱族谱、文学作品等100余册(幅),不仅丰富了馆藏提高了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受到了惠赠者的一致好评。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新购多媒体点读机3台,为读者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为确保网络安全,微信公众号、抖音、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确定专人负责管理维护。特别是今年,围绕“喜迎二十大”这一主题,先后举办了“百年荣光 薪火相传”线上有奖知识竞答、“百年写华章?书声诵经典”大型朗诵音乐会、党史教育主题书展、红色主题少年儿童读书征文比赛、系列讲座、“我来讲红色文献”故事会、书画展览等丰富多彩活动。同时,全区各部门、各镇办也相继举办形式多样、特色分明的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三是全民阅读氛围更加浓郁。顺应社会对图书阅读需求,我区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把阅读作为人生追求与生活方式。据统计,区图书馆和城市书房累计办理借阅证6.9万张,人均持证率保持较高水平,年均接待读者6万人,外借图书近12万册次。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和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组织各类阅读活动,使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在全区营造了全民阅读、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发展态势。
      非遗文化传承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围绕打造康养之都核心区建设,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多方面挖掘整理、多渠道宣传推广、多方式培训传承、多技术创新研发,非遗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健全完善商州各类非遗项目传习所、传习基地。以文化馆总馆非遗保护中心为阵地,在腰市、黑龙口镇、大赵峪办事处等设立非遗传习所,开展非遗传习活动,促进带动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5次大面积的非遗普查,足迹遍布全区各个镇办,通过积极申报,已列入区级项目名录45项、市级名录35项、省级名录5项,有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1个,有区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市级22人、省级2人。二是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让更多人感悟非遗的独特艺术魅力。曾连续组织举办了三届商州民歌大赛、商州花灯展演等活动。春节期间,连续多年在西街大都汇开展群众文化展演,让传统的非遗项目踩高跷、云云、旱船、皮影等表演呈现给观众,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每年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用展板集中展示商州非遗保护成果,并邀请商州狗娃咪传承人陈五斤、商洛木雕传承人张军锋、商州剪纸传承人郭晓琳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吸引广大市民驻足观看,并向广大市民赠阅非遗保护法宣传单。同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先后深入商州区第六小学、商州区第二小学,为师生讲解什么是非遗、非遗保护的意义以及全区非遗保护的现状等。师生和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制作狗娃咪泥哨,体验木雕技艺,学习剪纸,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三是创新非遗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曾先后在商州区文化馆组织商州非遗传承人培训、商州皮影培训,举办商州民歌座谈会。积极推荐商州皮影戏传承人王见良、商州剪纸传承人郭晓琳、商州黑龙口豆腐干传承人余惠民参加省举办的非遗培训班,推荐黑龙口豆腐干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郭锋代表商州参加全省非遗助理扶贫经验交流。邀请省文化馆修建桥、穆平潮,西安市文化馆王智等非遗专家来商州区文化馆开展非遗讲座,拓展了新时期我区非遗保工作的新思路。四是强化非遗宣传保护传承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展览展示等方式,大力宣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商州文旅、商州文化馆、商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建立数字服务平台非遗资料库,利用数字平台对我区非遗名录项目、非遗扶贫工坊、非遗传习所进行图文、视频宣传。后期,将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我区非遗名录进一步宣传推广,并加大非遗产品的包装设计,打造具有商州特色的文旅产品,助力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康养旅游文化形成新品牌。一是开发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商於古道、四皓遗址等历史文化和现代名人文化,结合全域旅游规划,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依托元建寺、罗公碥等古道遗迹文化和紫荆遗址文化、汉崖墓群文化、东龙山夏商遗址等资源,利用前沿科技、影音技术等先进手段,探索建设文化考古旅游路线。大力开展秦楚文化、大秦岭文化等调研活动,挖掘李白颂商州、商高发明(勾股定理)在商州等历史题材故事,创新开发“百家讲坛”、“隐士文化”、“茶帮会馆”、诗词体验、中医体验等系列文化产业品牌。发掘培育商州文化IP,重点围绕“四皓”、“商鞅”“闯王”形象,开发旅游纪念文创产品。二是培育文艺演绎品牌,发挥商州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戏迷人数较多的优势,推进多题材、多种类型新剧目创作,擦亮商州“戏剧之乡”品牌。加大优秀传统曲艺保护,走访曲艺传承人、爱好者及表演班子,追溯夜村、板桥、北宽坪等镇广兴曲子戏的演出盛况,增强情感认同,弘扬富有商州牧歌、情歌、清唱特色的曲子戏文化,全力打造一批新创编精品剧目,扩大商州文化影响力。鼓励群众用商洛花鼓、商洛道情、皮影多种形式演绎商州故事,积极传承舞狮舞龙、秧歌、社火、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精心创编一批村域民俗文艺节目,确保每个“美丽乡村”打造1个特色文化剧目,并实现常态化演出。三是做精主题活动品牌,依托观光景区、种养基地等资源举办内容创新、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提升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内涵和吸引力。在食用菌、樱桃、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区,举办美食品鉴会、摄影大赛、药材博览会活动,实现“种植+旅游”融合发展。在北宽坪休闲小镇、牧护关绿色农业小镇、三岔河美丽乡村等,策划包装一批有特定仪式的农事节庆活动,创新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实现“节事+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牧护关、蟒岭、江山村的生态文化优势,做精“环秦岭赛”、特色露营体育休闲活动。引导农家乐示范村、休闲农业主题园区、特色农庄等乡村旅游景点和艺术相关产业融合,实现创意和设计水平双升级。四是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充分发挥商州文化之乡、戏剧之乡优势,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通过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团结路、莲湖路、名人街、工农路等文化街区、会展演出,做优做深文旅融合,推动商州艺术节、商州文博会、商州非遗博览会、商洛花鼓艺术节等节庆展会纳入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打造一批非遗文化展示区、传统美食体验街、文化主题民宿庭院、主题文化酒店、养老、养生公寓。依托江山研学基地和秦韵产学研教育城,积极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商圈、示范和试点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商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张晓平)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刘小雪)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