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生态环境 > 正文

四川工业开启绿色发展:新产业支撑 老产业升级

更新时间:2016-08-09 17:23:01点击次数:827次字号:T|T
  华蓥市近年来全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用先进技术装备替换相对落后的传统工艺设备,通过技术革新和标准化作业等方式实现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生产目标。图为四川省华金润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检测手机。 记者 李向雨 摄
  聚焦
  8月7日,成都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园内,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期项目主体厂房已经立起。“我们正忙着采购设备,不久就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公司副总经理张丽红说。
  这是全球唯一一家生产金属间化合物刚性膜、净化催化一体化膜的高科技企业,以这些原创膜为核心开展高温烟气净化、腐蚀性液体净化及民用空气净化业务。
  “近两个月我们已经和数家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张丽红介绍,受益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需求的扩大,易态科技的环保产品市场巨大。
  A
  引导增量
  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易态科技所处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是我省近年来着力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数据显示,通过近年来的培育,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3年的466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650亿元、增长39.5%,相关企业超过300家,已初步形成以成都、自贡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不仅是节能环保产业,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页岩气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大力度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壮大提升7大优势产业。今年,结合产业发展新趋势,我省提出推进石墨烯、玄武岩纤维、轨道交通、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加速发展。上半年,轨道交通车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倍、4.3倍。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如此“高调”原因何在?
  专家表示,我省确定培育的高端成长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不仅自身产业附加值高,在生产模式上也与传统的“傻大粗”大相径庭,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从我省工业结构入手进行详细剖析。近年来,我省工业发展虽然在提质增效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工业结构上依然存在产业低端化、产品初级化等问题,如原材料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3%、低端制造业占比近30%。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制约了全省工业运行质量效益的提升。“只有引导增量,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使之在绝对总量上占优,产业结构才能真正优化,工业的绿色发展才有新的空间。”
  更大的行动已经铺排开。
  瞄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力军”——制造业,我省已经在去年印发《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以高端成长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先进电力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医药和高性能医疗设备等先进制造业。
  B
  主动减量
  化解过剩产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7月28日到8月4日,几乎每天,川煤集团都在举行有关转型升级的专题会。
  成立10年的川煤集团,煤炭产业占比达到67%左右,其他产业也大多是煤机、煤电、煤建等和煤炭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随着近年来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企业不得不面临售价与成本倒挂,生产即亏损的困境。
  对此,川煤集团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退出矿井17对,退出产能1059万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工业绿色发展必须要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速迈向中高端。”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才能为新兴产业发展腾挪空间,尤其是落后产能,大多是在环保标准提高后形成的。
  川煤集团不是个案。近年来,我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保、耗能、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技术政策,对达不到标准要求或经过整改未达到要求的钢铁产能进行依法关闭和处罚。
  上半年工业成绩单显示:我省主动压减和依法依规退出粗钢、煤炭产能485.8万吨、1926万吨,争取国家奖补资金18.6亿元,列全国第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也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
  攀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治杰带来一个好消息,公司投入4亿元左右的高炉渣提钛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明年就能正式建生产线。该技术可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渣中提取二氧化钛。“减少了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同时,又增加了二氧化钛这一产品,增加了企业收益。”
  主动减量,更体现在能耗的降低上。我省提出,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和大规模技术改造,实施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城镇化节能示范、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深入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产品试点示范。
  C
  创新引领
  加快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
  一周前,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国字号”联盟——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户天府新区。联盟成立的目的在于打通石墨烯材料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科研力量加快突破石墨烯材料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关键技术。
  联盟秘书长乔明伟表示,“国字号”联盟落户四川,是因为四川拥有丰富的石墨资源,以及石墨烯材料研发和生产上的领先优势。四川申请并公开的石墨烯等先进碳材料发明专利数居西南地区第一位。
  业内分析,联盟的成立将推动四川乃至全国石墨烯行业抱团发展、协同创新。而这,正中四川工业发展的“靶心”。
  科技创新、技术升级正在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工业创新驱动发展,在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上往往起着“乘数效应”似的作用。
  东方锅炉技术中心产品开发一部副部长苏虎对7月份抱回的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倍感自豪。“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让烧煤比烧天然气还清洁。”
  目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正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扣我省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梳理石墨烯、重型燃气燃机、轨道交通、核技术、北斗导航、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列出时间表路线图。(记者 董世梅 吴璟)
      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让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相伴
  ——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
  访谈
  日前,我省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围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好增强新动能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和绿色经济强省。
  四川工业的绿色发展应该如何理解?我省又将如何推动工业的绿色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
  树立工业绿色发展理念
  记者:对四川工业来说,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先导的是什么?
  陈新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很重要。
  当前,全球范围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兴起,不少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的研发。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多、日本的5倍多、美国的3倍多,把这个短板补上了,就实现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换,由要素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换。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工业比重占全省GDP的50%左右,要有绿色“GDP”,工业经济的绿色非常重要。
  工业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在创新驱动上做“乘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除法”,也包括能源供给、制造流程、要素保障等各环节。这也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持之以恒推动。
  记者:工业绿色发展的“加减乘除”法近年来做得怎么样?
  陈新有:近年来,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布局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大力度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七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安排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驱动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培育100个重点产品,实施200项重大技术攻关、3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过去三年技改投资总量近1.5万亿元,技术创新投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推进稀土整治、钢铁重组、水泥淘汰、煤矿关闭、玻璃升级、白酒转型、鞋业转移。“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9%,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关闭淘汰目标任务。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记者:下一步,四川工业如何做?
  陈新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创品牌,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煤炭行业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做强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石墨烯、玄武岩纤维、轨道交通、中医药等新兴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相伴相随。
  推进《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重点领域,启动实施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
  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打造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效能化、产业配套系列化等特色专业化园区,促进产业园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此外,还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这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商业运营的新模式。(记者 董世梅)


   来源:四川日报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