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000米的川西高原,一场扣人心弦的生命保卫战正在上演。3月28日夜,乡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突发广泛前壁心梗群众。面对转运PCI需翻越积雪山路、耗时近4小时的生死考验,"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凭借专业与担当,在雪域之巅架起了一条生命通道。
“立即启动心梗绿色通道!”泸州市人民医院帮扶专家梁玉兰队长当机立断。病人到院至开始标准溶栓时间缩短至"黄金20分钟",多学科团队默契配合:“组团式”帮扶康厚乐主治医师精准配药及沟通,“传帮带”王丽霞主治医师动态监测,藏族护士娴熟建立静脉通路。随着溶栓药物注入,患者抬高的ST段逐渐回落,临床症状好转。同时急救团队已同步联系迪庆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做好准备,高原生命接力就此展开。
这场跨越230公里的转运,见证着医疗帮扶的深层蝶变。泸州-甘孜-迪庆三地医疗团队通过5G远程系统实时共享生命体征,救护车上配备的高原型除颤仪、便携式呼吸机为患者构筑起移动ICU。当患者于凌晨2:30顺利抵达迪庆人民医院,当日上午10:00完成补救性PCI手术脱离生命危险,目前电话追踪恢复良好,拟行近期出院。参与救治的藏族医生翁姆感慨地说:“以前遇到这样的危重患者只能听天由命,现在有了标准化流程和专家指导,我们敢于治疗也能够治疗了!”
自2024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以来,这样的生命奇迹已发生9次。数字背后,是“组团式”帮扶带来的质的飞跃:泸州专家驻点带教132次,团队培养本地骨干15名,高原特色急救手册填补了技术空白,移动ICU救护车等设备筑牢了硬件基础。曾经需要近3小时才能完成的评估、溶栓再灌注治疗及转运启动,如今平均缩短至1小时,创造了海拔3000米以上急性心梗救治的“中国速度”。
康复患者回乡后向医护人员的真挚道谢和献上的锦旗,这不仅是医患情谊的见证,更是“组团式”、“传帮带”医疗帮扶在雪域高原上绽放的生命之花。“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享优质医疗”,梁玉兰队长的话语,正随着这条仁心铺就的“天路”,续写更多奇迹。
【新闻链接】 健康科普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心脏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的急症。黄金救治时间仅120分钟,心肌细胞在缺血30分钟后开始死亡,越早治疗,生存率和预后越好。
典型症状:警惕这些信号!
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作,程度重,胸口呈压榨性、持续性疼痛(>15分钟),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或上腹部。
伴随症状: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濒死感。
不典型表现(尤其女性、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牙痛、上腹痛等,易被忽视。
注意:约25%心梗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痛,但风险更高!
怀疑心梗怎么办?
1.马上拨打120:勿自行驾车或步行就医!
2.保持静止:平卧或半坐位,减少活动。
3.嚼服阿司匹林(若无过敏):300毫克嚼碎吞服,可能延缓血栓扩大。
4、备好 AED :若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听从急救人员指导使用。
哪些人容易中招?
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有冠心病家族史;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
如何预防心梗?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戒烟限酒:吸烟者心梗风险高3倍!
健康饮食:少油少盐,多吃蔬菜、全谷物。
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管理压力: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重,若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王丽霞 梁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