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甘孜县政协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协“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要求,以“同心推进”为核心、“共建大美甘孜”为关键,不断提高政协在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中的贡献率。
四月的甘孜高原寒风凛冽,地表冻土未消。县政协常委张彬的手机相册却塞满了刺眼的“不和谐画面”:省道旁堆积的编织袋、旅游打卡点飘散的矿泉水瓶、牧区帐篷外散落的白色垃圾。远处,褪色的经幡在灰蓝天际划出弧线,一群低头啃食初生草芽的牦牛,正缓缓靠近这片泛着可疑白沫的污染带。
“您拍我督”:指尖上的治理革命
在县政协办公室,电脑上每个闪烁的光点代表委员上传的环境问题:教体界委员王媛媛拍摄的校园周边塑料污染显示“整改完成”,工商联界委员梁速发现的建筑垃圾堆放点正标注“运输车已出发”。办公室工作人员甘伟正在忙着收集汇总委员们反映的环境问题,用不同的颜色标注问题类型(红色代表危险废弃物,黄色是白色污染,绿色已整改完成),将这些问题推送至各部门、各乡镇进行实时整改,又将整改后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政协委员。张彬带来的照片被整理在东谷区域,甘伟立即翻开三大本台账:污染问题登记册、部门对接记录本以及整改进度跟踪表开始登记。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委员们用手机、相机收集线索,政协办公室协调部门。截至5月8日,登记册上已记录的103处环境问题,96处转为绿色——代表已整改。
冻土种树:铁锹凿出的绿色希望
在海拔4100米的达通玛草原东缘,另一群委员正进行着更为原始的“生命突围”。宗教界委员土波正抡着铁锹,在冻土上挖出一个个树坑。铁镐砸在硬如水泥的地面上,每次只能凿出拳头大的坑。“两个人轮流挖,半小时才能刨出一个树坑!”他的手掌早已磨出血泡,缠着胶布继续挥镐。他身后的运输队正用牦牛驮着云杉苗,在陡坡上踩出之字型路线。
这里没有智能监测设备,只有最原始的土办法。通过“破除表面冰层、更换温性客土、绳索固定树苗、骑着摩托人工巡护”等手段,提升苗木适应性和成活率,确保造林成效。
风雪中的答案 看得见的改变
甘孜县认真领会“四个发力”科学内涵,全面落实四川省政协“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面广、代表性强的优势作用,组织全县政协委员“随手拍、及时督”和积极动身参与植树造林的方式,20天清理垃圾40余吨,种植云杉、白杨、红枫等耐寒、耐旱树木8000余棵。
而在委员们的手机相册里,既有污染点触目惊心的画面,也有树苗迎风挺立的瞬间。没有无人机巡航,就用脚步丈量每片草场;没有智能系统,就拿纸笔记录每个细节。
在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甘孜县的委员们用冻裂的双手握紧相机和铁锹,在四月的高原写下两行特殊的“提案”:一行是相机里渐少的污染画面,一行是寒风中挺立的点点新绿。
这些定格在四月高原的“像素”与“绿点”,正连缀成现代化治理的甘孜答卷——不需要诗意的渲染,冻土上深深的镐痕与系统里跳动的数据,已诉说着最真实的攻坚故事。 (杨朋川)